关键词: 特岗教师 2020
单项选择题
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阶段的教育主张。
A.制度化教育 B.现代教育
C.前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2.孔子是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而且自成体系。根据孔子的教育思想,下列对应关系中有误的是( )
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B.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C.教育目标:教学相长 D.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教师采用讨论、实验、演示、竞赛等形式进行结课的方法是( )
A.归纳结课 B.比较结课
C.活动结课 D.悬念结课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实行棍棒纪律教育
D.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6.“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反映了教学过程是( )
A.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B.掌握知识与品德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C.掌握知识与审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D.掌握知识与体质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7.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角色。
A.示范者 B.研究者
C.学习者 D.朋友、知己
8.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是学生多方面教育的有效形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活动局限性的是( )
A.班会 B.家长会
C.家访 D.课外活动
9.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是( )
A.体验性 B.交互性
C.独立性 D.主动性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到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 )的关系。
A.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B.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D.选修课程与修课程
11.“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法 B.锻炼法
C.榜样法 D.修养法
12.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社会与环境 B.学校教育
C.遗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3.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决定论
14.语文课上,老师在范读课文时,配上一支轻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这一做法反映了感觉( )的规律。
A.适应 B.对比
C.相互影响 D.错觉
15.王红守在天文望远镜前足足盯了两个小时,要观察的小行星终于出现在视野里。这反映了注意的( )
A.监督功能 B.选择功能
C.调节功能 D.保持功能
16.同一场考试在结果上导致了下列情况的出现: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得低分。那么,这种考试的( )质量指标较高。
A.难度 B.区分度
C.信度 D.效度
17.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现象
C.个性心理 D.认识过程
18.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所做的( )
A.表象操作实验 B.心理操作实验
C.心理旋转实验 D.表象运动实验
19.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但我们看到时,会感觉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这种现象是( )
A.运动后效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诱导运动
20.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尝试与顿悟 B.同化与顺应
C.平衡与守恒 D.刺激与反应
【参考答案解析】
1.D【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C【解析】“教学相长”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
3.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活动结课的内涵。
4.C【解析】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5.B【解析】我国古代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6.B【解析】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这反映了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品德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7.A【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示范者角色。
8.D【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局限性的弥补手段。
9.C【解析】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0.A【解析】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11.C【解析】运用榜样法的要求之一是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国古代教育重视榜样,要求以尧舜孔孟为榜样,“法古今完人”,提倡“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
12.D【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3.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4.C【解析】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15.D【解析】注意的保持功能是指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从而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16.B【解析】区分度是指该项题目对不同水平的答题者反应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在测验中高水平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区分度很高。
17.B【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18.C【解析】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性。
19.D【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会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20.B【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2024年特岗教师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